一、临床实验室可能接触的微生物可分为:
1、病毒,如病毒性肝炎(特别是乙型及丙型肝炎)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(AIDS)等;
2、细菌,如球菌、杆菌、真菌;
3、其他具有高毒力的病原体,如出血热病毒和立克次体等。当接触和处理所有的体液时,均应执行“普遍性防护原则”安全意识,所有的血液和体液均应视为有潜在的传染性,都应以安全的方式进行操作。
二、感染途径
1、空气传播:在取下装有标本试管的塞子时、溶液洒落在坚硬的表面上、用未加塞子的试管进行离心或溶液(包括接种环内的溶液)加热太急时,具有传染性的溶液在上述各种情况下,可能形成气烟雾散布在空气中。
2、经口传播:用口吸移液可能导致微生物侵入人体引起传染。传染也可通过间接途径,如饮食或吸烟前没有彻底洗手引起“手~口”传染。
3、直接接种:偶然的针刺、碎玻璃划伤和动物咬伤均可通过直接接种引起传染。临床标本中的感染原也可通过被纸张轻微划伤的手指、很轻的擦伤或损伤的表皮进入人体造成感染。
4、粘膜接触:一些病原体,包括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(HIV),能够通过与粘膜(如眼结膜)的直接接触进入人体。所以在擦拭眼睛、更换隐形眼镜或使用化妆品前应彻底洗手。
5、血源性病原体间接接触: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都面临着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可能性。
三、常规预防措施
1、所有血液和体液的标本都应放置于具有安全盖的结构优良的容器里,以防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。
2、采集和转送标本时应防止容器的外表或随标本的检验单污染。如果存在潜在的或实际的污染,则应再加一层包装(例如:包装袋)。所有的标本应加上生物危害标签。
3、工作人员在处理所有血液和体液及其它可能具传染性的物质、采血、处理污染的物品时都应戴上手套。如果有可能发生血液或体液的喷溅,则应使用面部防护装备。
4、产生气烟雾或飞沫的操作包括混匀、超声雾化和剧烈搅拌均应使用生物安全橱。
5、实验室应使用机械移液装置,绝对禁止用口吸移液。
6、放置废弃锐利物品的容器,不能装得过满而意外伤人,应在装满后尽快运走。
7、血液或其他体液发生泄漏或工作结束后,均应使用合适的化学杀菌剂对实验室工作区进行表面消毒。可使用新鲜配制的漂白粉溶液(次氯酸钠1:10稀释液)或其它有效的溶液对所有的工作台进行消毒。漂白粉溶液应至少作用15分钟,使用其它的消毒剂可参考其产品说明书。
8、被血液或其他体液污染的设备在实验室内或外送商家进行维修之前,应先进行清洁和消毒。无法彻底消毒的设备必须贴上生物危害的标签。
9、手或其他部位的皮肤在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后必须立即彻底清洗,在实验工作结束后或取下手套后应立即洗手。在离开实验室之前应脱下所有的个人防护装备。
10、患有渗出性皮肤病变的检验人员在痊愈前不得直接接触病人,也不得接触医疗设备。
四、标本运输
1、运输前应将标本进行可靠包装。禁止使用皮氏细菌培养平皿邮寄标本。禁止将干冰放人密封的容器。
2、严格遵守运输部门和国际空运协会的有关规定。
3、运输用于诊断的标本时应根据需要标记上“易腐坏”、“干冰保存”、“冷冻生物制品”或“易碎”等标志。
五、标本处理
1、被高毒力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用于隔离的设备及材料,处理前必须经过高压灭菌。
2、培养分枝杆菌和两性真菌用的平皿及试管必须使用胶带密封,用压力蒸气灭菌后进行处理或焚化处理。
3、普通标本和使用过的培养基应弃放置于塑料袋中。
4、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和污染的器具应置于装有1:10次氯酸钠稀释液或其它合适的消毒剂的不锈钢容器内,然后进行高压灭菌、清洗和再次灭菌。
六、生物安全柜
生物安全柜是微生物实验室里控制生物危害最好的方式之一。按产品说明书进行安装、使用和维修和维护,要确保安全柜内合适的气流流速,并定期更换滤器。安全柜的放置和通风口的设置防护要求,在维护、移动和或处理安全柜之前必须对生物安全柜进行消毒。
七、泄漏事故
1、立即清洗发生泄漏污染的区域,通知安全主管和科主任。
2、吸净漏出的液体。
3、如果培养物发生泄漏或其容器发生破损,应对该区域进行至少10分钟的清洗,直至气溶胶或飞沫已经沉降。
4、尽可能使用漂白剂、酒精对工作台面进行消毒。
5、每个实验室都应制定有关处理含微生物的物品泄漏事故的书面措施。编辑:foodnews